(通用)《比意义》评课稿15篇

博学站 人气:2.52W

作为一位优秀的人民教师,通常需要准备好一份评课稿,评课是教学、教研工作过程中一项经常开展的活动。快来参考评课稿是怎么写的吧!下面是小编整理的《比意义》评课稿,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通用)《比意义》评课稿15篇

《比意义》评课稿1

整节课思路清晰,环环相扣,师生互动性良好,就此谈谈自己这节课的感想。

一、抓准引入点

上课伊始,教师板书“比”

师:请你写出一个比(生答)

师:请根据比的基本性质写出另个比,观察这两个比,你有什么发现?

生:比值一样,可以用等号连接。

在数学教学中,知识的引入时机不同,得到的教学效果也不同。引入得过早可能使教学显得过于急促、突兀,过晚又可能使教学显得过于拖拉、罗嗦。这节课教师通过几个简短地师生对话,应用新旧知识间的迁移引入新知,干脆利落。

二、突出注意点

探究比例的各部分名称

师:观察分数形式5/8=10/16的比例,你能找出内项、外项吗?

生一:分子是内项,分母是外项。

其余学生:不对,5和16是外项,8和10是内项。

在数学教学中,教师都会特别强调一些关键性知识、易混淆知识和易疏忽知识时,常会采用加重语气、改变字样、运用比较或反复训练等方法,让学生特别重视这些注意点,防患于未然。而这节课里X老师采取放手让学生去判断,形成认知冲突。通过这节课我体会到:其实强调一些关键性知识、易混淆知识和易疏忽知识,也可以采用先让学生“吃一垫”来加深体验,然后“长一智”而自觉引起注意,成熟于已然。

三、结合联系点

从探究比例的意义到比例的各部分名称,再到探究比例的基本性质。各环节的连接都是在师生默契的对话中顺利进行。

我们知道,在数学教学中,每个教学内容一般都以活动的形式表现出来。由于每次活动的目的与要求、内容与形式不尽相同,就可能造成活动板块之间的割裂。教师一般通过设计过度语言或采用前呼后应等手法来弥补这种“裂痕”,使各个环节融会贯通、浑然一体。但在具体操作上难免有生硬预设嫌疑,X老师注重联系点的有效生成,所以自然、流利。

四、创造发展点

师:你可以把比例的基本性质,用因为……所以……连成一句话吗?

生:因为在比例中,所以两个外项之积等于两个内项之积。

师:反过来这句话成立吗?(因为两个外项之积等于两个内项之积,所以是比例)

师:1.5:10=():8

这样处理很好地为接下来的解比例铺垫孕伏。我一直在思考如何从“教教材”到“用教材”的转变,很明显这需要教师具备对教材进行二度开发的能力,使教学设计变得更有灵性、更为灵活。数学教学中,一些知识可以经过适当的`“改造”例如运用“加法”,增加一些思考问题;运用“减法”,减少一些平铺直叙,成为进一步发展学生思维的创新点,使学生学习该知识时不再感到机械、平淡。反视自己的教学,排除没时间和精力充分备课的原因外,重要的是本身的素养以及经验限制,没办法灵活地设计,驾驭课堂,更别说二度开发教材了。可见自己该学该做的还有很多很多。

这节课美中不足的是:学生的合作能力没有得到培养,学生的互动只停留在一般问题的反馈与补充的层面,数学味的问题答辩的浓度不大,可见学生真正数学探究的素养还没有得到深层次的挖掘与开发。

《比意义》评课稿8

研究课《正反比例的意义》评课在教师的引导下,学生通过分组讨论,自主探究的方法学习例1,例2,成功地得出了正比例和反比例的意义,并进一步体会了正反比例的异同点。整节课师生互动性强。教师引导恰当。组织的得法。教学学习效果均不错。直接导入课题,简单明了的明确了学习任务。通过观察,讨论,交流得出正反比例的意义。

学生掌握所学内容,并且会判断两种相关联的量成什么比例关系。媒体运用恰当,设计科学合理,效果不错。课前教师能充分准备,熟练运用多媒体组织教学。教学过程流畅,重点突出。教学中能注重让学生在讨论中理解问题,探究问题。教学效果较好。本节课,教学目标明确,过程流畅。学生通过分组讨论,自主探究的学习方法,成功地掌握了学习的目标。并能通过比较得出两种比例的异同点。整节课师生互动性强,讨论氛围浓厚,学习效果较好。本节课准备比较充分,多媒体运用熟练,较好地为学生的学习提供了服务,教学中教师能积极主动地引导学生积极参与教学过程,去讨论,去探究去总结归纳,反思,培养了学生学习的能力。教学效果较好。:教师能创设一定的情景,准确地把握课程内容,恰当处理教材,语言准确生动,娇态自然亲切,学生在平等的氛围里轻松学习,取得了较好的教学效果。

教师能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对教材内容进行重新组合,把正反比例的意义组合在一起进行教学,教师能精心设计问题和练习,营造平等互动的学习氛围,这样的教学学生能清晰地分辨正反比例意义的异同点,通过强化训练,让学生正确理解本节课的重点与难点,教学效果较好。

《比意义》评课稿2

《约数和倍数的意义》是一节概念课,通过本节课的学习,让学生掌握有关自然数、除尽、整除、约数、倍数等概念的意义,理解约数和倍数的相互依存关系,渗透辩证唯物主义思想,为以后学习质数、合数、求最大公约数、最小公倍数、约分、通分、分数四则运算以及将来中学里学习因式分解做好准备。

张老师在本节课的教学中采取让学生自主学习、比较、合作交流等教学手段,力求做到教师主导、学生主体,充分体现让学生主动建构知识的特点,不仅使学生较好地理解了除尽、除不尽、整除、约数、倍数等有关概念的意义,更培养了学生应用数学知识解决生活实际问题的能力,比如,在归纳整除时,引导学生小组合作,积极主动地探索知识,归纳比较整除算式的特点;

在深化理解时,通过填空、判断、游戏等灵活、有趣、多层次的练习,让不同层次的学生都有所收获。另外,课尾的`数学游戏较好地激发了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既让学生在和谐、活跃的课堂气氛中学习,又巩固了本课所学的约数、倍数等概念,如果能进一步加以升华,归纳得出:1是所有自然数的约数,所有自然数都是1的倍数,那将更好。

此外,提供若干个算式让学生小组合作探讨分类时,应考虑到各种可能出现的特殊情况,揭示概念含义应讲究严谨,比如仅仅出示91÷42=2----7、320÷6=53----2就揭示这叫不能除尽,那么像47÷2=23----1是不是也叫除尽呢?学生必然含糊不清。

还有,在课堂教学结束前,教师若能及时引导学生对所学的有关知识加以归纳总结,能促进学生有效地建构知识,形成合理的知识结构。

《比意义》评课稿3

比例的意义就是一个概念,通过具体的数学情境让学生来理解并不难,本节课只讲比例的意义,课堂容量太小了。一个练习就用了16分钟,实在没有必要。其实,这节课完全可以再加上“比例各部分的认识及比例的基本性质”。因为,整堂课中师生互动比较少,也无法反映出更多的问题,所以就针对这一节课比较突出的问题作一简单点评:

优点:

1.老师的素质非常好,语言条理,表达清晰。各个教学环节设计的也比较合理,过渡自然。

2.小组合作的展示方法就地取材,值得学习。但是当全部展示出来之后,如果能够再根据学生写出的比例进行分类评价和总结就更好了。

3.费时最多的练习设计的比较好,开放性强,有助于学生加深对比例意义的认识。

4.注重学生数学学习方法的指导。比如课堂结束时的结束语,设计的挺好。

不足:

1.最大的不足就是课堂容量太小,教学效率不高。希望以后在进行教学设计时一定把握好课堂容量,要在学生学会的基础上使每堂课都是内容充盈的`。

2.在这节课的开始加上复习的环节是非常必要的。

3.小组合作之后的评价与展示是非常重要的。用了16分钟进行的一个开放性比较强的主要练习,在结束之后老师要进行学习结果的评价与学习方法的指导。比如,可以让学生把写出的比例进行一个分类,让学生在分类中再次提升对比例的认识。

《比意义》评课稿4

那天,我校开展数学教研活动,由六(1)班的黎良立老师给我们上《分数除法的意义和分数除以整数》这节课。听了这节课,我感触良多,下面就这节课谈谈本人的一些粗浅看法:

本节课是在学生已掌握了分数乘法的计算方法上进行的,我认为最突出的地方也就是最成功的地方在于能从课题出发,充分体现了以学生为主体的探究式的教学模式,以设疑导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在探究新知中让学生运用所学的知识可采用不同的方法来计算,发散学生的思维,小组讨论交流,总结出计算分数除以整数(零除外)的方法,并小组内试举简单的例子试算,然后小组汇报方法,学生分别说出了计算方法,然后老师再出示习题,用自己总结的方法去计算,在汇报计算中又遇到了什么样的困难,最后总结出分数除以整数(零除外)的最通用的方法。整个探究新知的过程都是有学生自主学习,主动探究来完成的,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及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不足之处:

1、时间安排不够合理,学习分数除法的意义这部分用的时间过多,导致后面的学习内容无法完成。

2、应该板书出分数除法的意义和分数除以整数的计算方法。

分数的意义评课稿9

曾读过这样的一段话:“一个以人为本的教学预设,定会为师生的智慧潜能在教学过程中创造性地发挥提供条件,定会为每一个学生提供主动参与、积极活动的机会。”本节课中,宋老师富有生成空间的预设以及在生成中智慧地引导学生对知识的有效建构令人暗暗折服。

课堂伊始,宋老师鼓励学生利用手中的学具通过折一折画一画来表示1/4这句话就像一颗小石子扔进了平静的水面,激起了学生强烈的求知欲,为各个层次的学生留足了思考的时间和空间,这个有弹性的预设,让学生生成了很多精彩,通过动手操作,学生分别找出了圆,正方形,线段一盒巧克力,12个园片和8根小棒的1/4,通过学生有序的反馈、思维的碰撞,教师引领学生对单位“1”的认识走向清晰,也正是这样的过程,自然而又巧妙地诠释了本节课的第一个重难点。

解读新课程标准,我们清楚地认识到:一切为了每一个学生的发展。这是教学的最高宗旨和核心理念,而“发展”又是一个动态生成的过程,研究分数的意义时,宋老师充分利用学生的`已有知识,放手让学生用自己准备的材料五角星创造出学生自己喜欢的分数,根据学生创造的千变万化的分数,教师的有效引导,师生共同合作。精彩地生成了什么是分数的意义,巧妙地突破了第二个重难点。

由于宋老师在教学中预设得巧妙,学生才有了自由发挥却不失灵性的空间,课堂上才会飞扬着学生学习的智慧和教师教学的智慧,从而让人享受着数学知识从生活化生成到数学化的过程。

课堂结束很久了,但我依然沉浸在宋老师的课堂中,品位与思考之余,我想,应该说宋老师的课堂为我们找到了课堂预设的导航,在以后的课堂中,我也会在预设中多下功夫,将直线性设计柔化为板块式的弹性设计,少去多余、繁杂的教学环节,争取让学生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对知识的理解和体验,生成更多扎实、有效的数学化课堂!

《比意义》评课稿5

今天有幸听了王老师的《小数的意义》一课,我认为这是一节非常成功的数学课,首先教师能以“让学生经历数学知识的建构”这一理念为统帅,整节课所有的课件简单而朴实,全是为了解决问题而设计,每个环节的设计都珍视孩子个性化的体验,引发孩子深度的思考,尤其是教师对教材的专业理解,不再是做教材的使用者,而是做教材的开发者和创造者,教师扮演的只是学生学习知识的引路人这一角色。

纵观这节课,王老师简约的设计、简单的方法,简练的语言,达到了教学的最大效果。尤其是很多出彩的地方更是让我们值得借鉴。

1、新知、旧知链接巧妙

充分从学生的实际生活中已有知识出发,教师借助生活素材,如:你见过小数吗,举例子,把学生带到自己日常中发现的小数初步的感知,把学习内容具体化,拉近教材与学生之间的关系,使学生在具体的生活实例中认识小数,体现数学的生活化。王教师课前精心预设好的,足见教者的智慧,可见,只有课前精心的预设,课堂才会有无法预约的精彩生成。

2、探究深入、注重思想方法的渗透

数学思想方法是是数学知识结构的灵魂。在教学中,既要注重学生知识的获取和能力的培养,更应注重数学思想方法的渗透。本节课中,教师在教学1分米=110米=0。1米时,渗透对应、包含等数学思想,如“由0。1想到0。9,0。2想到0。8这是对应思想的渗透”,1里面有几个0。1这是包含思想的`渗透,这一渗透为后继学习“相邻两个单位间的进率是十”做好了铺垫,整个过程教师由扶到放,牵引的痕迹逐渐淡化,更多的是学生浓浓的探索味道;在处理一位小数、二位小数、三位小数时,时间调控的科学合理,并不是平均使用力量,而是把重心放在一位小数的探究上,通过观察、猜想、对比等一系列的师生活动,进而逐步完善归纳出小数的意义。在此基础上,让学生经历了由此及彼、迁移类推出二、三位小数的意义。归纳小数意义时,在学生多层面、多角度丰富感知的基础上,教师采用层层剥笋的方法,渗透抽象化的方法,去掉单位名称,抽象出小数就是表示十分之几、百分之几……的分数,使学生顺利地从直观思维过渡到抽象思维,使抽象的数学概念变得通俗而易懂。

3、教学中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教师根据学生的思维水平,选择合适的方法。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调动学生的能动性,引导学生探究0。1的含义,通过直观演示操作一张纸,代表1元钱,那么在纸上如何表示1角钱?学生已经知道1元=10角,自然会思考,1元要平均分成10角,其中的一份就是1角。反之1角是十分之一元,可以用0。1表示,总结得出0。1表示十分之几。之后带领学生探究0。01,0。001的意义,始终引导学生积极主动的探究,教师适时点拨引导,充分调动各种感官参与学习,诱发其内在的潜力,独立主动地探究知识,使学生不仅学会知识,而且找到学习的方法。

4、跟进练习及时到位,帮助学生深入理解知识。

每个知识的学习之后,教师及时跟进几个练习,有模仿练习,有小的拓展,让学生分析思考,不仅巩固刚刚学到的知识,而且给学生新的启迪,便于更好的理解知识。

5、注重数学语言体系训练。

引导学生学习知识的同时,教师及时引导学生表达,并且在学生自己理解用自我方式标的基础上,逐步的规范表达的语言体系,在一定规范之后,便于学生思维的体现。

一点建议:教师不要急躁,不要急于求成,在学生探究的过程中要舍得让学生多体会,多思考,多表达,不要因为考虑知识推进的速度,忽略学生的思维变化的水平。总之,是一节值得大家研究思考的课例。

《比意义》评课稿6

今天我们唐惠慧青年骨干教师分组对帮扶学校进行课堂教学的研讨,我是在三十一小听课,对四年级两个班的数学教学的听课,两位教师分别给我们展示的是小数的意义和小数的性质。这次是我对王雪轩老师的课堂进行听课分析及一些想法。

本节教学内容是在三年级“分数的初步认识”和“小数的初步认识”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是学生系统学习小数的开始。小数实质上是十进分数的另一种表示形式,其依据是十进制位值原则。教材着重从“小数是十进分数的另一种表示形式”来说明小数的意义,使学生明确“分母是10、100、1000……的分数可以用小数来表示。”

三年级学生已经初步认识了分数和小数,再次基础上,课前让学生进行复习。在课堂上通过练习题进行新知的教学,先由教师指导学生认识一位小数,在学习两位小数和三位小数的时候,放手让学生小组探究,体现学习的'自主性。通过直观的图形帮助学生理解小数的意义,知道分母是10、100、1000……的分数可以用小数表示。通过想一想、说一说、议一议等活动使学生认识小数的计数单位和数位,掌握小数的计数单位间的进率是10。通过一系列练习巩固认识小数的意义。

从课堂的准备来看,老师和学生都做了充分的准备,每组学生都准备了米尺和尺子,还有各种纸张等。我们都对王老师都有非常大的期待,但是在老师的教学过程中只问尺子是干什么用的,就再也没有利用好学生准备的教具了,本节课的教学目标说的是利用米尺和面积图研究分数和小数之间的关系,感悟小数的意义:分母是10、100、1000……的分数可以用小数表示。理解小数是十进分数的另一种表示形式。可是王老师把教学的目标及内容进行了改编教学,使学生感受到简单的问题复杂化,因而在整节课的教学没有达到教学目标。

第二个教学目标是让学生认识小数的数位和计数单位和知道小数每相邻两个计数单位间的进率是10。这个环节王老师处理非常好,老师让学生动手画一画和折一折中让学生理解分成10分是,取其中的一份就是十分之一,取3分就是十分之三等,如果把这张纸分成100分,取其中的一份就是百分之一等。如果分成1000份,取其中的一份就是千分之一等。从老师的引导下和教师的板书我们都看到王老师教学处理非常好,让学生一目了然,容易理解每相邻的两个计数单位间的进率。

今天,我走进王老师的课堂教学,看到王老师的教态自然大方,语音亲切,并且在对学生进行及时客观的教学评价,但是由于没有很好的利用好准备的教学教具,使学生没有很好的掌握好教学目标。因此,对自己在今后的教学设计里应利用好课本提供的教学情境图,使学生感受到图与形的结合,图与数的结合。

《比意义》评课稿7

一、引入新课干净利落。

上课伊始,教师提问什么叫“比”,并举例,然后出示几组比,提生算出比值,观察这两个比,你有什么发现?生:比值一样,可以用等号连接。在数学教学中,知识的引入时机不同,得到的教学效果也不同。引入得过早可能使教学显得过于急促、突兀,过晚又可能使教学显得过于拖拉、罗嗦。这节课教师通过几个简短地师生对话,应用新旧知识间的迁移引入新知,干脆利落。

二、教学设计层次分明。

从比例的意义,探究比例的基本性质,再到比例的各部分名称,各环节的连接都是在师生默契的对话中顺利进行。我们知道,在数学教学中,每个教学内容一般都以活动的形式表现出来。由于每次活动的目的与要求、内容与形式不尽相同,就可能造成活动板块之间的割裂。教师一般通过设计过度语言或采用前呼后应等手法来弥补这种“裂痕”,使各个环节融会贯通、浑然一体。但在具体操作上难免有生硬预设嫌疑,汪老师注重联系点的有效生成,所以自然、流利。

三、指导练习的方法有趣易记。

这节课的巩固练习有这样的一道题,根据一个乘法算式写出比例式,怎样写不重复不遗漏,每位老师都会和学生探讨一定的方法,老师在这节课上揭示的方法比较实用。

《比例的意义和基本性质》评课稿2

1、两节课思路清晰,环环相扣,师生互动性良好。

2、在数学教学中,知识的引入时机不同,得到的教学效果也不同。这节课李波通过主题图的发散认识,简单明了的开始探究活动,王英芳则是在教室的引导中让学生发现每组的特点,条理清晰。

3、在数学教学中,教师都会特别强调一些关键性知识、易混淆知识和易疏忽知识时,常会采用加重语气、改变字样、运用比较或反复训练等方法,让学生特别重视这些注意点,防患于未然。而这节课两位老师采取放手让学生去判断,形成认知冲突。通过这节课我体会到:其实强调一些关键性知识、易混淆知识和易疏忽知识,也可以采用先让学生“吃一垫”来加深体验,然后“长一智”而自觉引起注意,成熟于已然。

4、从探究比例的意义到比例的各部分名称,再到探究比例的基本性质。各环节的连接都是在师生默契的对话中顺利进行。

5、我们知道,在数学教学中,每个教学内容一般都以活动的形式表现出来。由于每次活动的目的与要求、内容与形式不尽相同,就可能造成活动板块之间的割裂。教师一般通过设计过度语言或采用前呼后应等手法来弥补这种“裂痕”,使各个环节融会贯通、浑然一体。但在具体操作上难免有生硬预设嫌疑,两位老师都能注重联系点的有效生成,所以自然、流利。

这节课美中不足的是:学生的合作能力没有得到培养,学生的互动只停留在一般问题的反馈与补充的层面,数学味的问题答辩的浓度不大,可见学生真正数学探究的素养还没有得到深层次的挖掘与开发。

《比例的意义和基本性质》评课稿3

比例的意义是在前面学习比的意义和比的基本性质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在这节课上孔石磊老师通过播放歌曲《五星红旗》,潜移默化地对学生进行了爱国旗、爱祖国的思想品德教育,学生沉浸在美妙的歌声中,不知不觉地走进新知的学习中。

亮点:

1、利用不同场景中的国旗引入,让学生体会国旗中隐含的数学知识。教学中教师首先通过化简比和求比值,让学生发现其中的规律,即这三面国旗长与宽的比值相等,化简比相同,也就是长与宽的比都相等;然后介绍国旗法,让学生知晓国旗的长与宽的比就是3:2,从而发现隐藏在国旗中的秘密。

2、整体教学设计紧凑,教学内容丰富。在整节课中教师不仅教学了比例的意义、比例的各部分名称,还教学了比例的基本性质、比和比例的区别,在知识的`拓展中,还进行了知识链接,渗透数学文化和数学思想。教学知识点比较多,利于学生整体建构知识之间的联系,学生既可以利用比例的意义判断两个比是否能组成比例,还可以利用比例的基本性质来判断,学生可以有不同的选择。另外,教师在教学比例和比的区别中,可以从意义、组成和性质三方面完整地辨析比和比例。

建议:

1、在国旗的教育方面,通过国旗法,教师还可以有一个点睛之笔,就是正因为不同大小的国旗,它们长与宽的比都是3:2,这也正是国旗的魅力所在。

2、教学知识点多,容易导致学生疲于走马观花式的听讲,学生静心思考、反思消化明显存在不足。对于比例意义和比例的基本性质的理解处于浅层知识状态。

3、用字母表示分数形式的比例,还应让学生加强练习,巩固分数形式的比例的书写格式。

4、对于概念教学中比例的意义和比例的基本性质,应注重从多个具体事例抽象出概念的核心,进而总结概括出意义和性质。

《比意义》评课稿8

陈老师执教的“分数的意义和性质整理与复习”采用了平台互动课型进行授课,先后搭建了两个多向度的合作平台进行教学:第一个平台是前置性平台,让孩子利用课下合作完成对整单元总体知识的回顾,完成了学习卡,使所学知识形成系统;第二个平台即引导学生针对自习喜欢的某一部分知识进行再次整理,使知识形成知识网络

就本节课来说,我认为优点有:

一、让学生参与教学过程。

激发学生整理知识的心理需要,让学生自己整理,汇报比较,为学生提供充分的从事数学活动和交流的机会,有利于知识网络的建构。学生积极展示自己的作品,从而促使全体学生真正地、主动地参与学习的.全过程,让学生在自我评价中,学会自我肯定,自我反思。

二、切实了解学生,增强应用性。

全面地了解学生,可帮助教师找准复习的起点,有的放矢。学生借助材料激活已有的知识积淀,并以此为复习基点展开整理,有利于面向全体,因材施教。重视学习材料从学生的实际生活中提取,使用权学生认识到数学的作用和价值,增学习数学的兴趣,提高其数学应用意识和应用能力。

三、充分信任学生,有效实施自我评价。

信任学生,尊重学生,是突出主体的重要内容。让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进行整理,给学生留下较大的思维空间,学生可以发挥自己的想象力和创造力,交并激发学生对复习知识的兴趣和乐趣。这种积极向上的情感体验,激励他们进一步去尝试和探索。在展示整理作品后,从中发现自身作品的优缺点,自主进行知识的建构,形成良好的自我认识,自我评价习惯。

《比意义》评课稿9

本堂课的教学给人印象颇深,老师能使用普通话授课,并熟练操作运用多媒体课件辅助教学可见其对工作认真负责的态度,尤其是教者始终以亲和自然的教态,不疾不徐的语速给学生创造了一个轻松的学习环境。这种放下师道尊严的架子与学生平等交流,学习探究的作法的确值得我们学习。

本节课有几大亮点:

一、贴近生活,强化应用。

数学来源于生活并应用于生活,教者围绕这一理念在教学过程中提出了系列贴近生活的实例,如:我班男生22人,女生16人,男生与女生比是多少?女生与男生比是多少?同学们使用的桌子与凳子张数的比等,这有效地调动学生学习兴趣,激发了学生参与意识。另外课本的总价、单价、数量之间比的`关系的分析及“试一试中”几个数量关系式的理解用比的意义来表达,对学生加深应用题数量关系的理解起到了强化巩固的作用。

二、结构安排,巧妙合理。

本节课教者采取了老师讲授与学生自主学习、合作交流的方式开展了积极有效的师生互动,充分体现了教师的主导作用与学生主体性,使得整堂课学生学习兴趣比较浓,对知识点的理解与掌握效果较好。

三、练习设计,层次分明。

针对本节课的知识点(三大版块:比的意义,求比值,比与分数、除法的关系)老师都进行了及时的练习巩固,反馈交流,在练习设计上颇费心思,注意了练习设计的层次性与征对性,既有基本练习,又有开放性训练,如错例分析,它对于巩固加深对比的意义理解无疑具有较强的征对性。在练习形式上有口答、有笔试,有板演后集中评议,在练习过程中老师强调比号书这一点,实质是要求学生关注细节,培养良好的书写、学习习惯,这一点也是本节课成功之处。

四、细节把握,准确到位。

俗话说:“细节决定成败”周老师在本节课中很多教学细节上把握较到位,这也源于老师对教材准确把握,对教学的深入研究。如研讨比与分数、除法关系时,强调相当于而不用等于,进而认识三者有本质的区别。再者,比的后项不为0的原因分析;又如生活中的比,如赛场上2:0是什么,让学生明确这种表现形式与今天所学比的本质不同。另外求比值不带单位,比值一般用整数、分数表示,老师进行了重点强调,这些均有助于学生对概念的巩固,强化和认知。当然这样的细节还有许些,它无疑是老师扎实教学基本功的体现。

不过既然是教研课,目的是相互学习,共同探讨提高,所以借此机会也谈谈个人不成熟的见解仅供参考:

(1)导入新课这一环节的处理老师放手让学生提出问题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这无疑是成功之处,但教者应做到既能撒开又能收拢,也就是老师的总结导入非常关键,两个量相比较有两种表现形式:相减与相除,然后强调相除这种比较形式即是我们今天应学习的内容,这样的过渡导入,既有比较与强化又显平稳自然,为下面教学可起铺垫作用。如讨论五年级比四年级多、四年级比五年级少实质是比较中相减的表现形式;

(2)在有效开展生生互动方面做得不够,新课程提倡学生自主学习与合作探究,在课堂组织上老师有意识地安排了学生自学,分组讨论,有那么点意思,但给予学生的时间不多(1—2分钟)给人感觉是注重了形式,忽视了结果;

(3)生活中以比的形式显示的例子与数学意义上的比的认识与区分可以延伸和拓展,除了赛场成绩2:0外,还可举出时刻显示情况,如:3:15它也是用比的形式来表现出来的,但其意义与今天所认识的比表示两量相除截然不同;

(4)忽视了对学生进行激励性评价,一句鼓励的话语可以更大限度调动学生学习兴趣,如:课堂上赵汝阳同学答出赛场成绩这个例子时,老师应给予激励表杨,如:你真聪明或了不起等;

(5)求比值是本节课重点内容之一,特别是前、后项单位不统一情况下,求比值对学生而言应是一个难点,课堂上应进行强化训练,

(6)作为数学语言应是精练、准确,课堂上引导学生讨论“五年级比四年级多”这一环节时,教师的结论语是:“这种比是相减关系”,这句话不够准确,应该是“这种比较”。再者,老师问学生:“看得清视频吗”?体现对学生的关注,但问的次数过于平凡。

这是本人不成熟的看法,不当之处敬请谅解。

《比意义》评课稿10

优点一:

课堂伊始,崔老师轻松的让学生知道了“1”不仅可以是一个物体还可以指一些物体;用查预习,我争先的方式查1/4的表示意义,这句话就像一颗小石子扔进了平静的水面,激起了学生强烈的求知欲,为各个层次的学生留足了思考的时间和空间,这个有弹性的预设,让学生生成了很多精彩,教师引领学生对单位“1”的认识走向清晰,也正是这样的'过程,自然而又巧妙地诠释了本节课的第一个重难点。

优点二:

学习数学实质上就是“做数学”。老师给学生提供了丰富的学习资料,让学生采用不同形式和方法“做分数”,很自然地使学生体验、感受分数形成的过程。分数意义的探索完全在学生自己实践、合作、思考下获得。学生“学习的主人”色彩体现的淋漓尽致。让学生充分的交流,适时的抽象、归纳、概括、引导、总结,在让学生充分展示自我的同时,教师很恰当地体现了自己指导者在教学过程中的作用。师生之间的互动,使学生深刻的理解和掌握了抽象的分数的意义。体现了“在活动中学习数学”的现代思想。

建议:

这里1/4的表达方式多数学生用的是长方形纸,这里教师在安排预习时是否可以更细致一些,如:12个圆片的1/4、8根小棒的1/4、圆的1/4等,这样更能让学生再一次明白单位“1”的含义,为后面的学习节省时间,留出更多的时间来练习。

由于崔老师在教学中引导得巧妙,学生才有了自由发挥却不失灵性的空间,课堂上才会飞扬着学生学习的智慧和教师教学的智慧,从而让人享受着数学知识从生活化生成到数学化的过程。

课堂结束很久了,但我依然沉浸在崔老师的课堂中,品位与思考之余,我想,应该说崔老师的课堂为我们找到了课堂自主学习的导航,在以后的课堂中,我也会在多下功夫,争取让学生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对知识的理解和体验,生成更多扎实、有效的数学化课堂!

《比意义》评课稿11

刘老师这节课的内容是比的意义。教学目标为让学生了解什么是比?比同哪些知识有联系?怎样读写比?比有什么用处?怎样求比值?知识点很多,从整节课的课堂效果来看是成功的一节课。下面我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谈谈我的感受。

1、改变了例题的呈现方式。教师精心选取贴近学生生活的例子,让学生用数学的思想方法去处理这些事实,感受到所学知识是看得见,摸得着,用得上,而且就出现自己身边的事物中。变单纯的课本例题呈现方式为创设生活化的应用情境,教者课前通过长方形的长和宽,让学生找出数学信息并通过这些信息提出问题、解决问题,这种例题的呈现形式为学生积极、主动、自主地探索提供条件。

2、教学过程体现了三个字及细、透、广;三个方面分别为一是教者挖掘教材的广,二是例题的讲解的透,三是练习设计的多样性;这节课教学内容多,但教者能准确把握教材,环环紧扣,逐一解决教学内容,每一个知识点都没有遗忘;在练习上题型设计多样,由浅入深,尤其是练习题中表格的设计,体现了新旧教材的结合,使学生更进一步了解了比与除法与分数之间的关系,及六年级学生人数的比等,体现了教者的基本功和对教材的挖掘的深度。

3、关注学生整体的教学活动状况。不但重求知的过程,注意引导学生学数学知识,练数学技能,进行数学思维训练,而且积极引导学生用数学的眼光打量世界、认识世界,培养学生多方面的才能,让学生认识到数学从来就不是书本上的枯燥学问,它的身影在生活的每个角落,它的价值就来自你我的生活。

总之,这节课以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为核心,重视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及“应用意识”,课上得生动活泼。

比意义评课稿7

那天,我校开展数学教研活动,由六(1)班的黎良立老师给我们上《分数除法的意义和分数除以整数》这节课。听了这节课,我感触良多,下面就这节课谈谈本人的一些粗浅看法:

本节课是在学生已掌握了分数乘法的计算方法上进行的,我认为最突出的地方也就是最成功的地方在于能从课题出发,充分体现了以学生为主体的探究式的.教学模式,以设疑导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在探究新知中让学生运用所学的知识可采用不同的方法来计算,发散学生的思维,小组讨论交流,总结出计算分数除以整数(零除外)的方法,并小组内试举简单的例子试算,然后小组汇报方法,学生分别说出了计算方法,然后老师再出示习题,用自己总结的方法去计算,在汇报计算中又遇到了什么样的困难,最后总结出分数除以整数(零除外)的最通用的方法。整个探究新知的过程都是有学生自主学习,主动探究来完成的,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及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不足之处:

1、时间安排不够合理,学习分数除法的意义这部分用的时间过多,导致后面的学习内容无法完成。

2、应该板书出分数除法的意义和分数除以整数的计算方法。

《比意义》评课稿12

范老师这节课最大的特点就是通过数形结合来沟通分数与小数之间的联系,从而教学小数的意义。

一、根据阴影部分引出分数和小数

一般的小数引出,总是以价格为媒介,利用学生熟悉的标签导入,而范老师直接利用

好朋友—正方形,其中的阴影部分来导入。一方面是对学生已有知识起点的正确估计,另一方面让学生有一定的直观认识。

二、充分利用百格图教学一位小数和两位小数

范老师将6个百格图分成两列,分别为一位小数和两位小数。在教学反馈时让学生说说这些分数小数是如何产生的,再根据板书提问:同一阴影,可以用分数和小数表示,有什么相同的.地方(有什么关系)?这是一个很有价值的问题。学生一开始没有领会到,通过同桌讨论方式得出:一个小数都是把一个图形平均分成10份,两位小数都是把一个图形平均分成100份,更让人体会到数形结合的好处。

三、利用长方形分割和想象教学多位数,体现无限思想

在教学多位小数时,范老师利用长方形进行教学。让孩子突破正方形的局限,体会到任何一个图形都可以成为单位“1”。另外利用想象找到万分之一时,老师并没有分割,而是直接让孩子写出小数,训练孩子的数学思维。想象也不是凭空的,而是在千分之一的基础上进行的。只要把百分之一再分割找出十分之一就是千分之一了。正是由于有了这个点的教学才有后面的五位小数、六位小数,让孩子体会到无限的思想,最后小结出小数的意义,提到省略号的作用,也显得水到渠成。

四、利用线段图巩固练习

在练习的层次上,范老师也精心设计。首先是基础练习,然后在线段图上表示出小数,在线段图出示的时候,范老师是以题组形式出现,先是用单位“1”,再用具体量1米,最后是比较难得0.1中找小数。这组练习既结合了学生的生活实际又体现出了思维价值。如果用上进率可能更利于后面的单位化聚。

五、利用多个正方形渗透带小数

最后的正方形图,第一次出现渗透了小数加法的思想,第二次则渗透了带小数。在前面的教学中出现的都为纯小数,利用图形学生很快就找到了带小数,利于今后的教学。

这节课过程清晰,从导入、新授到练习都显得很有整体性,数形结合的方式更适合中段孩子从形象思维导抽象思维的过渡,使得整节课更注重学生思维的发展,上的更有“数学味”。但是在教学千分之一时好像开始说成“0.01”,有些口误;小数与生活实际的联系点可适当在练习中体现;另外在体现无限思想时可适当运用多媒体,更利于孩子体会数的大小。当然每个人的想法都不一样,取舍之间还应根据个人的教学风格而定。

《比意义》评课稿13

小学数学评课稿:分数的意义

数学概念是生活的具像,又是具体形象事物的抽象与升华。《分数的意义》一课中,学生对于单位1的理解是一个难点。针对小学生以形象思维为主的特点,雷老师没有把书本上现成的分数的意义直接告诉学生,而是设计了一系列的操作活动,让学生猜一猜、想一想、画一画,向学生提供了充分参与数学活动的机会,充分调动学生通过多种感官来参与概念学习,有效激发了学生的探索欲望,让他们在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的过程中真正理解和掌握分数的意义,做到了让学生在做中学,真正体现了学生主体地位,而教师的引领又有效的帮助学生实现了思维的加速。教学中雷老师不断提出数学问题,引导学生在动手实践、自主探究与中体会、领悟单位1,共同总结出一个物体、一个计量单位、一个整体就是单位1;之后让学生充分的交流,适时的抽象、归纳、概括、引导、总结,在让学生充分展示自我的同时,教师很恰当地体现了自己在教学过程中指导者的作用,使学生深刻的理解和掌握了抽象的分数的意义。

在这样的数概念教学中,学生的知识建构不是教师传授与输出的结果,而是通过亲历,通过与学习环境间的交互作用来实现的。整个新课的学习,看似教师淡化了定义概念的教学,实际上引在核心处、拨在关键处,雷老师大胆的放手,让学生自主的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辨析问题,教师成了真正意义上的学习组织者、引导者与合作者。整堂课,学生兴趣盎然,就在不经意间,学生建立了数感,理解了分数的意义,这充分说明雷老师的数学课堂是一个充满灵性的课堂,从引导学生起跑到加速,最后冲刺,水道渠成,他使每个学生都获得了成功的体验,有效的解决了学生对分数意义的掌握过于抽象、枯燥、难懂的困难,使学生在有趣、富有思考性的练习中更好的认识和理解了分数,有效推动了学生知识认知体系的螺旋上升。

在课堂中,雷老师还很注重数学史学知识的渗透,让学生知道这个不是突然出现的,而是经过一定时期慢慢形成的。通过适当的习题,引导学生教学重点、难点进行理解。教学中雷老师设计了精练、适当的`练习题,让学生在不同程度上都有了新的提高。练习的设计层次鲜明,层层递进,开拓了学生的思维,而且形式多样,不枯燥。但是在习题的讲解的时候,有学生有不同的看法,或许这是个很好的现象,但是我们由于一味的常规,而忽视了学生自身的优点。今后我自己的数学课,对习题设计还要精心、精练,对于学生提出的不同的解题方法,也要耐心的听讲,说不定这里就有我们意想不到的惊喜。

在雷老师的课堂上,还有更重要一点是雷老师的语音很具有穿透力和感染力,他的话能够调动起每个学生的积极性。他总是能在合适的时候用合适的话不断去肯定,去鼓励每一个学生,让他们感觉自己受到重视,课堂上有他的立足之地,这就是语言的魅力。在今后的教学中,要多多学习雷老师的语言和教学方法。

《比意义》评课稿14

那天,我校开展数学教研活动,由六(1)班的黎良立老师给我们上《分数除法的意义和分数除以整数》这节课。听了这节课,我感触良多,下面就这节课谈谈本人的一些粗浅看法:

本节课是在学生已掌握了分数乘法的计算方法上进行的,我认为最突出的地方也就是最成功的地方在于能从课题出发,充分体现了以学生为主体的探究式的教学模式,以设疑导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在探究新知中让学生运用所学的知识可采用不同的方法来计算,发散学生的思维,小组讨论交流,总结出计算分数除以整数(零除外)的方法,并小组内试举简单的例子试算,然后小组汇报方法,学生分别说出了计算方法,然后老师再出示习题,用自己总结的方法去计算,在汇报计算中又遇到了什么样的困难,最后总结出分数除以整数(零除外)的最通用的方法。整个探究新知的过程都是有学生自主学习,主动探究来完成的,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及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不足之处:

1、时间安排不够合理,学习分数除法的意义这部分用的时间过多,导致后面的学习内容无法完成。

2、应该板书出分数除法的意义和分数除以整数的计算方法。

《分数的意义》评课稿10

这次教研组活动以“先学后导”的教学模式进行概念课的教学。《〈课程纲要〉解读》中指出:所有能有效地促进学生发展的学习都一定是自主学习。自主学习就是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真正使学习成为学生自己的事。我认为“先学后导”是一个逐步引导学生走向“自主学习”的动态过程,不单体现在课堂,也应体现在课外,乃至整个教学过程。它的目标指向不仅仅是学习方式的转变,而更应该关注学生“学习情感、学习态度和学习习惯”的养成。

陈瑞省老师执教的《分数的意义》这节课建立以学生为主体、以学生发展为中心的教学方式,充分发挥新型课堂的魅力,充分利用先学后导的课堂模式使学生能得到更好的发展。“一个以人为本的教学预设,定会为师生的智慧潜能在教学过程中创造性地发挥提供条件,定会为每一个学生提供主动参与、积极活动的机会。”本节课中,陈老师富有生成空间的预设以及在生成中智慧地引导学生对知识的有效建构令人暗暗折服。

首先,陈老师让学生拿出自己课前收集的资料,通过小组课前整理选派代表向全班学生介绍收集的资料。通过课前搜索资料,增加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拓宽学生的知识面。每一个学生的发言都得到老师和同学的鼓励,每一个学生的发言都是信心十足。陈老师在第一个学生发言后及时补充:“汇报时,尽量跟前一位同学不一样。”这样,避免了学生重复叙述,提高了课堂效率。陈老师在这一环节后,肯定了学生介绍的精彩,类型的多样,对于未出示的资料在课后再进行交流。

这节课最精彩的是在探索分数的意义这一环节,分数的意义对于学生来说是一个比较抽象的概念,怎样让学生理解单位“1”的含义和引导学生从具体的实例中逐步抽象、归纳出分数的意义是本节课所需解决的两大问题。陈老师展现了不同的学具,大胆放手让学生探究,让学生动手实践,让学生小组合作,让学生在交流中体会领悟单位“1”的含义,进而逐步理解分数的意义。陈老师从建构四分之三的意义中让学生用材料分一分表示四分之三,然后再小组汇报,引出有5种东西为什么最后的结果都可以用四分之三来表示这个问题。学生通过思考从而概括单位“1”,举例单位“1”。通过四分之三这个特例到其他分数的理解,让学生自己说出理解中什么叫分数,然后和课本中的什么叫分数进行比较。这个过程体现了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帮助学生实现思维的“加速”。

陈瑞省老师“放得出去收得回来”的扎实的数学教学功底让我们敬佩;他现手拈来的幽默,关键的导语让学生在轻松的环境下学习,在开放的空间里思索,在“不知不觉”中完成了这节课的所有任务。

《分数的意义》评课稿11

优点一:课堂伊始,崔老师轻松的让学生知道了“1”不仅可以是一个物体还可以指一些物体;用查预习,我争先的方式查1/4的.表示意义,这句话就像一颗小石子扔进了平静的水面,激起了学生强烈的求知欲,为各个层次的学生留足了思考的时间和空间,这个有弹性的预设,让学生生成了很多精彩,教师引领学生对单位“1”的认识走向清晰,也正是这样的过程,自然而又巧妙地诠释了本节课的第一个重难点。

优点二:学习数学实质上就是“做数学”。老师给学生提供了丰富的学习资料,让学生采用不同形式和方法“做分数”,很自然地使学生体验、感受分数形成的过程。分数意义的探索完全在学生自己实践、合作、思考下获得。学生“学习的主人”色彩体现的淋漓尽致。让学生充分的交流,适时的抽象、归纳、概括、引导、总结,在让学生充分展示自我的同时,教师很恰当地体现了自己指导者在教学过程中的作用。师生之间的互动,使学生深刻的理解和掌握了抽象的分数的意义。体现了“在活动中学习数学”的现代思想。

建议:这里1/4的表达方式多数学生用的是长方形纸,这里教师在安排预习时是否可以更细致一些,如:12个圆片的1/4、8根小棒的1/4、圆的1/4等,这样更能让学生再一次明白单位“1”的含义,为后面的学习节省时间,留出更多的时间来练习。

由于崔老师在教学中引导得巧妙,学生才有了自由发挥却不失灵性的空间,课堂上才会飞扬着学生学习的智慧和教师教学的智慧,从而让人享受着数学知识从生活化生成到数学化的过程。

课堂结束很久了,但我依然沉浸在崔老师的课堂中,品位与思考之余,我想,应该说崔老师的课堂为我们找到了课堂自主学习的导航,在以后的课堂中,我也会在多下功夫,争取让学生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对知识的理解和体验,生成更多扎实、有效的数学化课堂!

《比意义》评课稿15

蒋老师这节课的内容是比的意义。教学目标为让学生了解什么是比?比同哪些知识有联系?怎样读写比?比有什么用处?怎样求比值?知识点很多,从整节课的课堂效果来看是成功的一节课,虽然中间穿插了停电的小插曲,并未影响整节课的教学效果。下面我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谈谈我的感受。

1、改变了例题的呈现方式。教师精心选取贴近学生生活的例子,让学生用数学的思想方法去处理这些事实,感受到所学知识是看得见,摸得着,用得上,而且就出现自己身边的事物中。变单纯的课本例题呈现方式为创设生活化的应用情境,教者开课前通过教师的年龄和学生的年龄,让学生找出数学信息并通过这些信息提出问题、解决问题,这种例题的呈现形式为学生积极、主动、自主地探索提供条件。

2、教学过程体现了三个字及细、透、广;三个方面分别为一是教者挖掘教材的广,二是例题的讲解的透,三是练习设计的多样性;这节课教学内容多,但教者能准确把握教材,环环紧扣,逐一解决教学内容,每一个知识点都没有遗忘;在练习上题型设计多样,由浅入深,尤其是练习题中表格的设计,体现了新旧教材的结合,使学生更进一步了解了比与除法与分数之间的关系,及六年级学生人数的比等,体现了教者的基本功和对教材的挖掘的深度。

3、关注学生整体的教学活动状况。数学教学不应该是个只重求知的过程,只注意引导学生学数学知识,练数学技能,进行数学思维训练。这节课蒋老师能冲破传统数学课堂的`局限,积极引导学生用数学的眼光打量世界、认识世界,培养学生多方面的才能,让学生认识到数学从来就不是书本上的枯燥学问,它的身影在生活的每个角落,它的价值就来自你我的生活。

总之,这节课以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为核心,重视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及“应用意识”,课上得生动活泼。

TAGS:评课 通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