执业药师药学综合知识高频知识点

博学站 人气:2.82W

执业药师是药物的专家,同时是解答市民大众有关药物问题的最适当人选。应届毕业生考试网小编为大家编辑整理了执业药师药学综合知识高频知识点,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执业药师药学综合知识高频知识点

  淀粉酶(AMY)

(一)简述

淀粉酶在体内的主要作用是水解淀粉,生成葡萄糖、麦芽糖、寡糖和糊精。淀粉酶分子量较小,可从肾小管滤过直接排出,当形成巨淀粉酶后因分子量大,所以不能从肾脏排出,导致血液中的淀粉酶活性升高,而尿中的淀粉酶活性低于正常。

参考范围:速率法

血清80~220U/L

(二)临床意义

1.淀粉酶增高

血清淀粉酶活性测定主要用于急性胰腺炎的诊断,急性胰腺炎发病后2~12小时,血清淀粉酶开始升高,12~72小时达到高峰,3~4日恢复正常。血清淀粉酶升高尚可见于急性腮腺炎、胰腺脓肿、胰腺损伤、胰腺肿瘤引起的胰腺导管阻塞、肾功能不全、肺癌、卵巢癌、腮腺损伤、胆囊炎、消化性溃疡穿孔、肠梗阻、腹膜炎、急性阑尾炎、异位妊娠破裂、创伤性休克、大手术后、酮症酸中毒、肾移植后、肺炎、急性酒精中毒等。

2.淀粉酶降低

肝癌、肝硬化、糖尿病等。

淀粉酶、血清脂肪酶、胰凝乳蛋白酶的联合测定可提高对急性胰腺炎诊断的特异性和准确性。同时测定淀粉酶清除率及肌酐清除率并计算其比值也可提高对急性胰腺炎诊断的敏感性和特异性。

血肌酐(Cr)

(一)简述

血肌酐的浓度取决于人体的产生和摄入与肾脏的排泄能力,血肌酐基本不受饮食、高分子代谢等肾外因素的影响。在外源性肌酐摄入量稳定,体内肌酐生成量恒定的情况下,其浓度取决于肾小球滤过功能。因此,血肌酐浓度可在一定程度上准确反映肾小球滤过功能的损害程度。

人体肾功能正常时,肌酐排出率恒定,当肾实质受到损害时,肾小球的滤过率就会降低。当滤过率降低到一定程度后,血肌酐浓度就会急剧上升。

Taffe法

男性:62~ll5μmol/L

女性:53~97μmol/L

苦味酸法

全血:88.4~176.8μmol/L

血清:男性53~106μmol/L

女性44~97μmol/L。

(二)临床意义

血肌酐增高见于:

(1)肾脏疾病

急慢性肾小球肾炎、肾硬化、多囊肾、肾移植后的排斥反应等,尤其是慢性肾炎者,Cr越高,预后越差。

(2)其他

休克、心力衰竭、肢端肥大症、巨人症、失血、脱水、剧烈活动。

血肌酐检测值增高主要见于急、慢性肾小球肾炎等。肾脏疾病。当上述疾病造成肾小球滤过功能减退时,由于肾的'储备力和代偿力还很强。所以,在早期或轻度损害时,血中肌酐浓度可以表现为正常,仅当肾小球滤过功能下降到正常人的30%~50%时,血中肌酐数值才明显上升。

在正常肾血流条件下,血肌酐l76~355μmol/L时,提示有中度至严重肾损害。血肌酐和尿素氮同时测定更有意义,如两者同时增高,表示肾功能已受到严重的损害。

 血清尿素氮(BUN)

(一)简述

尿素是人体蛋白质的代谢产物,氨在肝脏尿素循环中也合成尿素。血清尿素氮主要是经肾小球滤过而随尿液排出体外,比例约占90%以上。当肾实质受损害时,肾小球滤过率降低,致使血液中血清尿素氮浓度增加,因此通过测定尿素氮,可了解肾小球的滤过功能。

参考范围:速率法

成人:3.2~7.1mmol/L

婴儿、儿童:1.8~6.5mmol/L

(二)临床意义

1.血清尿素氮增高

(1)肾脏疾病

慢性肾炎、严重的肾盂肾炎等。肾功能轻度受损时,尿素氮检测值可无变化。当此值高于正常时,说明有效肾单位的60%~70%已受损害。因此,尿素氮测定不能作为肾病早期肾功能不全的测定指标,但对肾衰竭,尤其是氮质血症的诊断有特殊的价值。

(2)泌尿系统疾病

泌尿道结石、肿瘤、前列腺增生、前列腺疾病使尿路梗阻等引起尿量显著减少或尿闭时,也可造成血清尿素氮检测值增高(肾后性氮质血症)。

(3)其他

脱水、高蛋白饮食、蛋白质分解代谢增高、水肿、腹水、胆道手术后、上消化道出血、妊娠后期妇女、磷、砷等化学中毒等,心输出量减少或继发于失血或其他原因所致的肾脏灌注下降均会引起BUN升高(肾前性氮质血症)。

2.血清尿素氮降低

急性肝萎缩、中毒性肝炎、类脂质肾病等。

  肾功能检查

肾脏是人体最重要的器官之一,其功能主要是分泌和排泄尿液、废物、毒物和药物;调节和维持体液容量和成分(水分和渗透压、电解质、酸碱度);维持机体内环境(血压、内分泌)的平衡。

肾脏分为皮质和髓质两部分,皮质中主要有肾小球、近曲和远曲小管、集合管;髓质中主要为髓袢及集合管远端。肾脏的工作量极大,每日经肾小球滤过的血浆大约180L。

因此,变态反应、感染、肾血管病变、代谢异常、先天性疾患、全身循环和代谢性疾病、药物、毒素对肾脏的损害,均可影响肾脏功能,主要表现为肾功能检查指标的异常,在临床诊断和治疗上具有重要的意义。

乙型肝炎病毒核心抗体(hepatitis B virus core antibody,抗-HBc、HbcAb)

(一)简述

乙型肝炎病毒核心抗体是乙型肝炎病毒核心抗原(HBcAg)的对应抗体,也非中和抗体,

即不能抑制HBV的增殖。是反映肝细胞受到HBV侵害后的一项指标,为急性感染早期标志性抗体,常紧随HBsAg和HBeAg之后出现于血清中,主要包括IgM和IgG两型,抗HBc-IgM对急性乙型肝炎的诊断、病情监测及预后的判断均有较大的价值,因此,常以抗HBc-IgM作为急性HBV感染的指标。

参考范围:ELISA法或化学发光法

阴性

(二)临床意义

乙型肝炎病毒核心抗体阳性见于:

(1)抗HBc-IgM阳性是诊断急性乙型肝炎和判断病毒复制活跃的指标,提示患者血液有较强的传染性,比HBeAg敏感得多,抗HBc-IgM阳性尚可见于慢性活动性乙型肝炎患者。

(2)HBc-IgG阳性,高滴度表示正在感染HBV,低滴度则表示既往感染过HBV,具有流行病学的意义。

如在乙型肝炎者血液中检出乙型肝炎病毒表面抗原、e抗原、核心抗体同为阳性,在临床上称为“大三阳”;在其血液中检测出乙型肝炎病毒表面抗原、e抗体、核心抗体同为阳性,在临床上称为“小三阳”。

“大三阳”说明HBV在人体内复制活跃,带有传染性,如同时见AST及ALT升高,为最具有传染性的一类肝炎,应尽快隔离。“小三阳”说明HBV在人体内复制减少,传染性小,如肝功能正常,又无症状,称为乙型肝炎病毒无症状携带者,传染性小,不需要隔离。